水平位移監測是指對監測對象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變化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掌握其變形情況。其基本原理基于測量學、幾何學和物理學等相關知識,通過確定監測點在不同時間點的水平坐標,計算坐標變化量來反映水平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測量基準的建立: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測量基準,通常由基準點和參考點組成。基準點是位移監測的起算點,應設置在變形影響范圍之外、地質條件穩定、易于長期保存的位置。參考點則用于連接基準點和監測點,構成監測控制網。
坐標系的確定:為了準確描述監測點的位置變化,需要確定一個合適的坐標系。常用的坐標系有大地坐標系、獨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等。在實際監測中,可根據監測區域的范圍和精度要求選擇合適的坐標系。
位移量的計算:通過定期測量監測點在坐標系中的坐標,比較不同時期監測點的坐標值,計算出監測點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位移量包括大小和方向,通常用向量表示。
水平位移監測的常用方法
1. 大地測量法
三角測量法
原理:通過在監測區域布設一系列三角形網點,利用經緯儀等儀器測量三角形的內角和邊長,根據三角形的邊角關系計算出監測點的水平坐標。隨著監測時間的推移,再次測量這些三角形的邊角,通過坐標計算得到監測點的位移量。
特點:精度較高,但受地形和通視條件限制較大,外業工作量大,測量周期長。
三邊測量法
原理:與三角測量法類似,但它是通過直接測量三角形的邊長來確定監測點的位置。利用全站儀等儀器精確測量各邊邊長,再根據邊長計算監測點的坐標。
特點:不需要測量角度,減少了角度測量誤差的影響,但邊長測量的精度要求較高,且同樣存在地形和通視條件的限制。
導線測量法
原理:在監測區域布設一條由一系列導線點組成的折線,通過測量導線邊的邊長和轉折角,根據導線計算方法求出各導線點的坐標。定期重復測量導線,計算監測點的位移。
特點:布設靈活,受地形條件影響較小,但測量精度相對三角測量法略低,且累積誤差較大,需要進行平差處理。
2.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測量法
原理:GNSS 接收機同時接收多顆衛星的信號,通過測量衛星信號的傳播時間,計算出接收機到衛星的距離,再結合衛星的軌道參數,解算出接收機在地球坐標系中的三維坐標。通過在不同時間對監測點進行 GNSS 觀測,計算出監測點的水平位移。
特點:具有全天候、全自動、高精度、高效率等優點,不受通視條件限制,可實現實時或準實時監測。但 GNSS 信號容易受到遮擋、多路徑效應等因素的影響,在山區、城市峽谷等復雜環境下精度可能降低。
3. 邊角交會法
原理:在監測區域外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已知點(基準點),同時在監測點上安置測量儀器,分別觀測監測點到各基準點的水平角和邊長。根據邊角關系,利用三角公式計算出監測點的水平坐標。通過不同時期的觀測,計算監測點的位移。
特點:結合了角度測量和邊長測量的優點,精度較高,但同樣受地形和通視條件限制,且外業觀測工作相對復雜。
4. 視準線法
原理:在監測區域的一端設置工作基點,另一端設置后視點,在工作基點上安置經緯儀或全站儀,照準后視點構成一條視準線。然后在視準線上或其延長線上布設一系列監測點,定期測量各監測點偏離視準線的距離,該距離的變化量即為監測點在垂直于視準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
特點:方法簡單,設備要求低,適用于直線形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監測,如大壩、堤防等。但只能監測監測點在視準線垂直方向上的位移,且受視線長度、大氣折光等因素影響較大。
5. 激光準直法
原理:利用激光束的單色性和方向性好的特點,在監測區域的一端設置激光發射器,發射出一束平行激光束作為基準線。在另一端設置接收靶,在基準線上或其附近布設監測點,通過測量監測點在接收靶上偏離激光光斑中心的距離,確定監測點的水平位移。
特點:精度高,可實現自動化監測,適用于對精度要求較高的直線形工程結構物的水平位移監測。但激光束容易受到大氣擾動、遮擋等因素影響,監測距離相對較短。
6. 引張線法
原理:在監測區域的兩端設置固定端點,在兩端點之間拉緊一根高強度、低熱膨脹系數的不銹鋼絲(引張線),使引張線處于水平狀態。在引張線上布設一系列監測點,通過測量監測點相對于引張線的偏移量,得到監測點的水平位移。
特點:結構簡單,精度較高,成本較低,適用于大壩、船閘等長直線形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監測。但引張線的安裝和維護要求較高,且只能監測監測點在引張線垂直方向上的位移。
7. 攝影測量法
原理:利用攝影機對監測區域進行攝影,獲取不同時期的影像。通過影像匹配、立體測圖等技術,提取監測點在影像上的坐標信息,再結合地面控制點的坐標,將影像坐標轉換為地面實際坐標,計算監測點的水平位移。
特點:可同時獲取監測區域的大量信息,適用于大面積、復雜地形的水平位移監測。但攝影測量對天氣、光照等條件要求較高,數據處理相對復雜,成本也較高。
8.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SAR)技術
原理:利用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在不同時間對同一地區進行觀測,獲取兩幅或多幅 SAR 影像。通過干涉處理,提取出地表微小形變引起的相位變化信息,進而計算出監測區域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特點:具有大面積、高精度、非接觸式監測等優點,可實現周期性的重復監測,適用于大范圍的地表形變監測,如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等。但 InSAR 技術受到時間去相關、空間去相關、大氣延遲等因素的影響,數據處理和分析較為復雜。
以上就是關于水平位移監測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相關介紹,在實際工程中,應根據監測對象的性質、規模、精度要求、環境條件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水平位移監測方法,或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監測,以確保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